系统提示
×
200年的“荫余堂”老宅,斥资1.25亿,历时8年,从安徽黄村整体搬迁到美国波士顿。带走了什么?留下了什么?
2019-03-28 [下载此文章]
4574浏览 1 收藏

据有关统计,在中国,十年来有近90万个村落消失,从2000年的360万个村落到现只剩不到200万个。

几乎每天都有100个村落,正在中国消失。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微州",汤显祖的千古绝唱让人们对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充满了神秘的想象。

这样消失的故事,其实,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已开始。

安徽南部休宁县黄村的名气远远没有宏村、西递大,黄村村民多姓黄,清康熙年间,黄氏第28世祖曾在汉口、上海开典当铺,后来回乡修建了这座有着16间卧室、四合五开间的大宅院,希望积累的这份家业能荫及后代子孙,因此取名“荫余堂”。荫余堂先后居住过8代黄家子孙,通常三世同堂。

荫余堂属于木结构建筑,占地400余平方米,是一栋二层楼,四水归堂式的天井院落,内有16间卧室、中堂、贮藏室、鱼池、马头墙,富有典型徽州民宅建筑特色。

几层小阁傍山隈,六尺地重三尺开。游客不知人逼仄,闲评都说好楼台。”这是俞正燮《徽州竹枝词》中的名句。诗中描绘了皖南山间村居,荫余堂是此建筑风格的代表作。

黄家人在这里聚居了约200年,这座老宅目睹了整整八代人的生老病死,也见证了中华民族动荡的历史,它经历了清朝的衰亡、民国的建立和新中国的解放,它目睹60年代的饥荒与十年浩劫,上世纪80年代,黄家人被经济改革浪潮冲散。1982年,最后一代黄锡麒迁出。这座热闹了200多年的老宅院从此不再有人居住,年久失修,状态不佳。

1985年,一位叫南希•波琳的美国女士到徽州旅行,被一座座粉墙黛瓦的古村落所打动,想将徽派文化、艺术和建筑介绍到美国。南希在1970年代就曾到过中国,并且还在北京的中央美院学习中国艺术史,她是中国内地对外开放之前,最早访问徽州地区的西方人之一,能够讲一口流利的汉语。南希回国后,成为美国波士顿碧波地•埃塞克斯博物馆(Peabody Essex Museum)的中国艺术主管,搬一幢徽州古民居到美国展览的想法自然而然就冒了出来。

埃塞克斯PEM博物馆位于美国波士顿东部塞勒姆镇,是一个只有4万人口的沿海小镇。1692年曾发生过,震惊世人的“塞勒姆女巫审判”。时至今日,塞勒姆的女巫文化依然盛行。每年的万圣节,这里更是人山人海。

南希:哈佛大学艺术及建筑史博士

PEM博物馆是北美大陆最早私立博物馆之一,十七世纪是波士顿附近一个繁忙的港口,许多商船海员从世界各地带来的珍稀物品成为博物馆最初的藏品。在十九世纪美国南北战争之后,波士顿港是美国东部与中国贸易的最大港口,PEM博物馆很早就有收藏中国文物和艺术品的传统。

1996年的一天,黄家人利用回乡扫墓的机会齐聚老宅,商量如何处理掉这所房子。如同其它要被处理掉的老房子一样,黄家人正商量着怎么将它推平,将木头处理卖掉。此时的荫余堂墙皮斑驳,精美的木雕抵不过时光的摧残,呈现一片颓势。而被推平卖点木料,正是乡下老屋普遍的命运。

实际上,这年在美国工作多年的华人王树楷正作为南希的助手来到徽州挑选民居,依照相关规定,受保护的古民居不能选,他只能在普通的古民居中选择。

历时一年多的时间,王树楷走遍了徽州大小村落,先是从1000多座老房子中选出600座,又从600座里选出60座,再选出6座。接下来,这6中取1的最后定夺,王树楷举棋不定,哪一座更能体现徽派建筑的特点及精华呢?王树楷终于把选择的目标聚焦到休宁县黄村的一座普通民居,那就是荫余堂。

“一个小个子的老头走向我”,南希回忆道:“他问我,你要不要买下这栋房子?”南希于是随着这个老头走进了荫余堂。正如看到的眼前这所二层小楼,它的前院被高高的白墙包围着,墙根种植了几丛竹子。推开吱呀作响的院门,就可以看到一座高高的墙,按照风水,估计是为了挡住家里的财富外流。绕到墙后,一所“回”字形的二层小楼展现在眼前。“回”字的中间是天井,阳光泄进来,照在明堂。明堂左右各砌有一个鱼池。在修建者看来,这也是有鱼有活水,象征着财富与吉祥。二层小楼上下共有16间卧室,环绕着整个明堂。所有的窗户都是由木头雕刻而成,雕工繁琐精致。

这所中国房子让南希叹为观止。

在南希的推动下,荫余堂的美国展出计划得到投资公司Fidelity及其基金会的支持,并作为中美文化交流计划的一个项目,1997年起开始解体调查。

天井两侧的格栅木窗

1997年的春天,这样疯狂而大胆的计划,从构想走入了现实,在完成了解体调查之后,工程师开始绘图、拍照,工匠们则给各个部件做上了记号。

异地重建是个浩大繁琐的过程,所有的原始信息都需要保存、编号、为每个部件建立永久标签。 拆除工作整整进行了四个月,包括2735个木构件、972块石片,和当时屋内摆放的生活、装饰用品,甚至连同鱼池、天井、院墙、地基、门口铺设的石路板和小院子也拆了下来,将原封不动搬到美国。

在拆卸荫余堂的过程中,不仅发现了黄家主人20年代的通信,也找到屋主的日记、杂记等各种文物。 工人还在地板夹缝,墙角等处,发现清朝末年女人的发簪,贴有清国邮票的信封,这些文物的价值,根本无法用金钱来衡量。

最后,这座建筑面积400多平方米的老宅,装满了整整19个国际集装箱。

1997年11月荫余堂拆散装船,1998年的中国农历新年,抵达美国赛勒姆镇迪美美术馆。

到美国后,仅仅核对部件及卸货,又花去了三个月的时间。每一个环节都是无比繁重、琐碎,考验着工作人员的耐心与细心。随后几年,中美两国的文物专家,以及特意从安徽聘请的大批专业木匠,对荫余堂各个部件进行测量、称重、分析及修复,并将损坏腐烂的,木质部件按原样重新打造。

荫余堂的堂屋

复建时,美方建筑师遇到了不少挑战。

比如宅院不符合现代建筑安全规范,内部也没有电源,屋顶瓷砖没有上釉,难以适应波士顿地区的严寒冬天。经过中美专业人员的合作,克服了种种挑战,最后不仅按照原貌复原,同时让这座老宅符合了现代的建筑规范。

重建荫余堂

电影介绍重建

不得不感叹的是,和荫余堂的侥幸相比,其它成千上百座在城市发展中,早已荡然无存的古建筑命运就要悲惨许多。若建筑有灵,会该做何等感慨呢?

当初,同意搬走荫余堂是认为它的文物价值小,而现在看来,福兮祸兮,难以言说。

荫余堂的天井

而除了建筑本身,博物馆还购置了原陈设在该屋中的家具、摆设,将荫余堂修复成了上世纪80年代的风貌,彻底还原了屋主黄氏家族最后居住时模样。

难以想象,为了做到如此高度的还原,整个团队前后历时7载,直到2003年,荫余堂才正式向公众开放,而在第一天,参观的人数就突破一万。

博物馆为了安置荫余堂,专门扩宽马路,以便运输车辆畅行无阻。把门侧的小街堵死,以便将荫余堂展厅与主楼相联;拆迁一大片当地的居民区,给荫余堂让出空地,更好显示她的魅力。

2003年6月21日,有着200多年历史的荫余堂加入萨兰市,正式向公众开放。

荫余堂连同扩建后的博物馆一起正式对公众开放,出于对民居的保护,每次参观,都需要提前预约,每次人数不能超过15个,参观时间仅限半小时,且必须跟随导览按批进入。楼上的卧室,每次参观人数不能超过四个。不能拍照及录像。

为了最大程度的保护,博物馆为此建了一个玻璃盒子,将整个房子放在玻璃盒子里,避免了天气对房子的进一步损害。现在我们看到的房子,其结构进一步加固;为了保护楼梯,房子的一端修建了专供参观者参观的电梯及楼梯。

荫余堂是一个馆中馆,完全被玻璃墙包住,另外收费。这是建在博物馆大厅里的荫余堂入口

楼梯只能看,不能走。另外修了楼梯和电梯

为了让水池里的金鱼在波士顿的寒冬可以存活,在鱼池底部安装了取暖系统,所以,一年四季水池不会冻上。一到冬天,肥胖的金鱼就紧贴着温暖的鱼池底部,不肯游动。

安装了取暖系统天井鱼池

敞开的天井,典型的徽州民居风格,四水归堂,财不外流

当人们走进这座宅院时,根本无法分辨,自己到底是在美国还是中国。

宅子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全都和当初它在中国时一模一样。行走在这座老宅里,参观者恍惚穿行在安徽休宁的村落间,岁月的气息和中国古典建筑特有的美感,使每个人参观者都忍不住惊叹。

环楼的回廊

青石板铺成的庭院

更令人不得不佩服的是,老宅室内保存了原先的样子:旧时上海的士林布染料,香烟的招贴画,毛主席语录,安放在墙上的播放了,20几年乡村广告和革命歌曲的小喇叭…

欧式壁纸,中式家具

那时就用了壁纸,可见主人曾有的荣华

老式钟摆和向雷锋学习的宣传画

民国时期招贴画和生活用品

每一样东西都生动记录着中国的历史,记录着百年间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图景,从而折射出这200年间,中国和中国家族,是如何在风雨浩荡的时间中,一步步蹒跚而过。

岁月的气息和中国古典建筑特有的美感,使每个人参观者都忍不住惊叹。

荫余堂的雕花门窗

木雕的窗户

厨房

灶台上的物什

博物馆二楼望去的全景

整个荫余堂是个园中园,建在博物馆中

后院子挺大,遗憾没有任何东西。按皖南人的生活习惯,最好有盆栽或几株梨树桃树

典型徽派建筑的大门及照壁,没有皖南古居常见的砖雕及门楣

博物馆外看粉墙黛瓦馬头墙

除此之外,博物馆还特地为荫余堂做了一个十分精美、详尽的网站,目前已跻身美国十大主题网站之列。

网站提供了荫余堂简史、荫余堂家谱世系,来往家信、建筑特色、搬迁过程等等,并以多幅精确的3D透视图和视频,从各个立面和角度详细、立体地,再现了荫余堂的建筑构造和细节。

这对于那些并不十分了解中国文化,对中国古典美学、建筑学一无所知的人来说,是一扇无比精巧的窗户。通过它,更多美国人开始对中国发生兴趣。

虽然为了保护这座古老宅院,博物馆严格限制人数,但迄今为止,参观人数已经超过了百万人,每一个看过荫余堂的美国人都很兴奋。因为这不光是一座建筑,它更是一部鲜活的、中国人的当代史。

多年以后,黄家第36代子孙黄秋华应邀赴美参观重建的荫余堂,适逢大提琴家马友友在这里举办音乐会,当黄秋华走进祖祖辈辈居住的老屋,被流水一般的琴声包裹着,感觉穿越了时空的她,情不自禁流下了眼泪:“我们的房子,在我的记忆当中,已经被拆掉了,这时候突然出现在我面前,我觉得非常激动。”

正如南希略感无奈地的说,如果当时博物馆没有留住它,而是卖给别人,这座老宅或许已被拆掉了,这在中国是极为普遍的状况,许许多多蕴藏着历史和文化的古建筑,最终都难逃一劫,从此化作岁月的灰烬。

黄家族谱

这是一个让人感到欣慰的故事,但同样也是让人略感悲哀的故事。

何以属于我们中国的古老建筑,珍存了丰沛的民族历史文化,却无法留在我们自己的土地上?

而被外国人以无比细致和专业的精神,保护得如此完整,令人倍感汗颜!

如若当初南希未曾抵达中国,这座有着200年历史的宅院,最终又会落得怎样的命运呢?

重建的荫余堂

与一些知名的徽州古建筑相比,荫余堂明显比不过那些耕读世家真正精美的民居。

古微州的名门大户,都是历史上陆续从中原躲避战祸而来,所以有诗读传统。表现在民居建筑上,就是精雕细刻的门窗柱樑,有各种石雕、砖雕、木雕的人物戏文,花鸟鱼虫。

而且处处有牌匾楹联,门楣题额,尤其是中堂,非常讲究,那些楹联拓印下来足可以结集出版。

想来在20年前的1997年,诸如荫余堂这样的小型古民居还排不上要保护的名单,所以才得以漂洋过海来到美国安家落户。

可时至今日,就是比这更小的古宅又何其不珍贵?

但愿,在当下乡村的消失过程中,我们能有意愿、也更有能力留下这些虽然回不去的曾经老家。

原文链接 来自 \ 荫余堂官网
第五园,让装修更简单!从验房量房、到设计预算、再到施工验收,以及后期居家保养维修,在第五园您将获得最专业也最全面的攻略指南。
亲,若此内容使用了贵方的作品,请登录帮助中心反馈。我也有装修攻略文章, 如何上传发布?
案例推荐
文章评论
共0评论
A广虹摄影@ 梅子 / 专业人士
0案例专题 1文章攻略
广东-佛山
免费量尺/免费设计 10秒登记,快速找设计师
家居新闻微信公众号
第五与公众号
系统提示
发送成功
亲,微信扫描联系TA哦!
谢芳
装修同城会
×

微信,扫一扫打开
亲,微信扫描联系TA哦!
谢芳
装修同城会
×

微信,扫一扫打开